村网通总站 市府街社区 174380.nync.com 欢迎您!
摘要:为何施了氮肥,庄稼反而长得不好?因为你的施用方法不对!
全文1874字,阅读完毕约需4分钟。每天花个几分钟,阅读好文提升自我。
氮肥是农业生产中需要量最大的化肥品种,它对提高作物产量,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。了解氮肥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,从而采取合理的施用技术,对减少氮素损失及减轻氮肥对环境的危害,提高氮肥利用率,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化学氮肥有着很多种分类方法,其中一种的按含氮集团进行分类,将化学氮肥分为铵态氮肥、硝态氮肥、酰胺态氮肥和氰胺态氮肥4类。
氮肥
本期我们将主要讲解铵态氮肥如何施用。铵态氮肥是指氮素以NH4+或NH3形态存在的氮肥,包含碳酸氢铵[NH4HCO3]、硫酸铵[(NH4)2SO4]、氯化铵[NH4Cl]、液氨[NH3]、氨水[NH3·nH2O]等五种氮肥。铵态氮肥具有1、易溶于水、肥效快,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;2、氮肥中的NH4+ 容易被土壤胶体吸附,氮素不易流失;3、施用在碱性土壤中会造成氨的急剧挥发;4、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,铵态氮可以经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,容易造成氮素的淋失和流失。
下面我们一一介绍碳酸氢铵[NH4HCO3]、硫酸铵[(NH4)2SO4]、氯化铵[NH4Cl]、液氨[NH3]、氨水[NH3·nH2O]等五种氮肥的施用技术要点。
碳酸氢胺[NH4HCO3]
施用时间:选择在低温季节(低于20℃)或者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早晚施用,以减少挥发,提高肥效。碳铵粒肥做追肥深施时要提前施用,一般水稻应该提前4-5天,旱作提前6-10天,用量比粉状的碳铵减少1/4~1/3.
施用方式:深施,并立即覆土,施用深度以6-10cm为宜。
施用类型:可以做基肥和追肥,但是不能做种肥,做种肥会影响出苗。做基肥的时候,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都应该在施用后立即耕翻。做追肥的时候也要深施,以防止氨挥发和熏伤作物。水田追肥后可马上灌水,可以减少氨的挥发。
硫酸铵[(NH4)2SO4]
施用时间:因为硫铵性质稳定,可以在高温季节施用。
施用方式:1、深施覆土;2、硫铵属于生理酸性肥料,就是施用之后,土地的酸性会变强。所以应该配合施用石灰,用来中和酸性,并补充钙元素的流失,但是硫铵和石灰要分开施用。3、硫铵不适于水田施用,因为SO42-会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S,毒害植物根系。
施用类型:硫铵可以做基肥、追肥和种肥,适用于各种作物。因其物理性状好,特别适用做种肥,但是用量不宜过大。一般用作版中的硫铵用量为35~75kg·hm-2 ,种子和肥料均应干燥的,并要混合均匀,随拌随用。
氯化铵[NH4Cl]
施用方式:氯铵也属于生理酸性肥料,而且在酸性土壤中,施用氯化铵使土壤的酸化程度大于硫酸铵。如果要施用大量的氯化铵,要配合适量的石灰或有机肥料施用。
施用类型:氯铵可以作为基肥和追肥,但不能做种肥,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。做基肥时,应在播种或插秧前7~10天施用(实际生产中氯铵是不适合做秧田肥的),作为追肥时要避免幼苗对氯的敏感期。在盐渍土、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土壤应该少施或者不施用氯铵。氯铵比较适合施用在水田,但是容易造成土壤板结。
茶树
注意事项:目前有文献报道,氯铵对某些“忌氯作物”,如甘薯、马铃薯、甜菜、甘蔗、亚麻、烟草、葡萄、柑橘、茶树等不适合施用,否则会影响作物品质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,氯元素是作物必须的七种微量元素之一,所以不存在“忌氯”的说法,应该说这些“忌氯作物”是需要氯的数量较少,不需要额外的过多供给。因此氯铵可以作为基肥提前十天使用,减轻对“忌氯作物”的影响。此外,氯铵施用于块根、块茎作物,会降低淀粉含量。施用在甜菜、葡萄、柑橘等植物会降低其含糖量;施用于烟草会影响其香气和燃烧性。为减少氯对这些作物的影响,可以在播种前提早施于土壤中,利用雨水或者灌溉,将肥料中过量的氯离子淋洗到土壤深层。
氨水[NH3·nH2O]
施用方式:氨水只要合理施用,对作物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。氨水必须深施覆土,施用深度一般要达到10cm,以促进土壤对氨的吸附,减少挥发。砂性强的土壤更应该深施。
施用类型:氨水可以作为基肥和追肥,但不能做种肥。旱地和水浇地做基肥要深施后翻耕覆土,水稻田则在插秧前深施结合旋耕入土。做追肥要将氨水稀释50~100倍,在清晨或者傍晚温度较低的时候施用,以防伤苗。也可以随着灌溉时施入。总而言之,施用氨水应当遵循“一不离土,二不离水”这个原则,才能减少氮的挥发和提高肥效。
注意事项:氨水不能使用铜、铁、铝制的容器装钠,可以使用水泥、石器、陶器、松木、橡胶、塑料制品等容器装钠。避免高温与烈日暴晒,尽量减少挥发。
目前液氨[NH3]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较少,故不做介绍,如要了解可在评论区留言。各位朋友如果对铵态氮肥的施用还有疑问,可订阅我们后咨询。下一期,我们将讲解硝态氮肥的种类划分和使用方法。
本文为引凤计划原创,参考文献《植物营养学第二版》,主编陆景陵